关于元宇宙,以目前业内的普遍观点,元宇宙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美国知名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于1992年发表的小说《Snow Crash》(中文译名《雪崩》)。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定义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无独有偶,来自中国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其著作《三体》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在人类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条对内,通往虚拟现实。”在这里我们不妨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咀嚼元宇宙的含义。
首先要明确的是,“元宇宙”一词是从“Metaverse”翻译而来。所以先来看“Metaverse”,这个单词由“meta”和“verse”组合而成,其中“meta”是一个前缀词,意为after or beyond(有 在…之后、超出、超越等义);“verse”源自单词“universe”,意为everything that exists anywhere(存在于任何地方的一切事物),所以Metaverse直译过来可以解释为“超越宇宙”或者“超出一切”。而我们现在所广泛采用的中文译名“元宇宙”中,“元”本意为“头”,指位居人体最高处,功能重要,引申意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或根本;“宇宙”一词出自《庄子》:“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及其内涵。由此来看,将“Metaverse”译为“元宇宙”的确是一个比较精准的表达。从上面咬文嚼字的过程,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给“元宇宙”(Metaverse)下一个直白的定义:站在当下大多数普通人的立场,去思考人类发展的本源,探索未来社会的终极场景,由实到虚,再由虚补实,最后虚实相生的过程。因为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上限都会受到所处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所以当我们展望元宇宙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抬头踮脚,努力尝试去“超越”,但终究只能看到一个朦胧的虚拟幻境。
而关于NFT(即Non-fungible Token),中文一般译为非同质化通证。从技术层面来看,大多指的是遵循ERC721、ERC1155等标准发行的通证,目前又以ERC721标准为主流。值得一提的是,ERC721标准正是由 CryptoKitties 的 CTO Dieter Shirley 所创建和发布的,而Dieter Shirley 是 NFT 行业的奠基人之一。
NFT是 FT(Fungible Token,同质化通证)的相对概念,从字面意思理解,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独一无二以及能否被分割,NFT中包括了记录在其智能合约中的不同的识别信息,这些信息使得每一个NFT通证互不相同,没有任何一种通证可以被另一种通证所替代,既不存在像“以一个比特币等价值换另一个比特币”的情况,也不可分割。这种属性也就使得 NFT 成为元宇宙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将来把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准确无误的映射到虚拟世界提供了可靠可行的技术手段。
目前,NFT 的应用领域已经包括游戏、艺术品、收藏品、数字音乐、虚拟资产、身份特征、数字证书等等等。不过就发展进程而言,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与游戏领域结合而衍生出来的GameFi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标杆。
GameFi(即Game Finance),中文可以译为金融游戏化。指的是由区块链游戏Axie Infinity的爆火而吸引外界广泛关注的P2E(play to earn,边玩游戏边赚钱)为核心的一种商业模式。事实上,GameFi也不是今年才被提出的新概念,早在2019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球游戏发行平台MixMarvel的首席战略官Mary Ma就提出了Game Finance,其核心观点是将游戏数字资产的归属权回归给玩家,解决游戏厂商和玩家的互信问题。在 2020 年 9 月,Yearn.Finance 的创始人 Andre Cronje 也曾在网络上强调 GameFi 的概念。
如果要更通俗点来解释GameFi,可以把它理解成为DeFi+NFT,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为游戏+DeFi。前者着眼于在DeFi中引入了NFT质押,后者则在游戏中融入了金融元素,让玩家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赚到钱。再进一步理解,GameFi和DeFi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比如在Uniswap中,用户通过提供流动性来赚取UNI并获得手续费分成作为奖励,而在Axie Infinity游戏中,玩家通过游戏战斗获得SLP和Axie小精灵作为奖励,其实相当于在GameFi中,用“玩游戏挖矿”的方式代替了DeFi中的“流动性挖矿”,从本质上看,区别似乎并不大。
当然,除了可以玩游戏赚钱,GameFi更具长远意义的一点在于,它为现实世界中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去窥探元宇宙的模样。